Crystal Prism
最後即使走進浮砂沉沒中 也會發出光亮嗎——〈家明〉
「+ Causerie + 」類別的記事一覽
忘記曾否曾經在某處說過,我開始寫網誌的原因,是因為一位很憧憬的台灣繪師使用繪圖留言板的平台開設一個日記帳。常常看到她在裡面寫落落長的文字(配上一張圖,也許圖文無關,又或完全沒圖),我覺得很想仿傚,於是和她一樣開設了那樣的繪圖留言板(只限站主留言)用以編寫日記。後來繪圖留言板收攤,就轉移到網誌,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看到那位繪師的網上日記,大概是距今二十多年的事情,那位當年仍是國中生的繪師如今仍舊會畫出高質素的清新圖畫,也許還在某處寫著日記,但我所能見的,就只有她在微網誌的分享及之下與他人的互動。
鮮少有落落長的文字了。
小時候,中文作文的文字限制永遠是一大難題,也給予我一個錯覺:寫得愈長的人愈厲害。
但如今,人們追求的是言簡意賅,又或,只能對文字給予短暫的注意,故無法閱讀長篇的文字。
在通訊軟件給予朋友一大段文字,大概只會造成對方的困擾,奈何我通常都會寫很多。
愈會長期不回應的愈寫得多。
網誌是為了被閱覽而存在,原本應是如此。但因為讀者的隱形,總會寫得過於深入。
而因為讀者缺少共通的元素,又或對我缺乏理解,少不免會造成誤解、錯讀。
又或,其實讀者並不欲理解作者,只求從作者的文字找到一些作者和讀者一樣的線索,從而得到共嗚。
也許這是人類的共同特徵之一。
只求自我被理解,無意或無能力去理解他人。
多次被誤解,或;感覺到被誤解,或;擔心被誤解後,總覺得累了。
何必要說這麼多?既然最終都會被誤解。
誤解的人擅自判定他所理解為真的那一刻起,再多的說明都會被變形至適合那誤解的形狀,造成更多的誤會。
又或,也許世界就是由一堆誤解所組成的。
比如,人類死後的意識仍能尚存,也許只是誤會。
比如,人類睡醒後的意識是睡前意識的延續,也許只是誤會。
比如,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我大腦給予我的幻覺?
總之,我想這邊該差不多了。
公開文字造成的心理負擔,我不想再承受了。
至少在微網誌,還有種隱沒在人群中的錯覺。
這裡,並沒有。
只有all or nothing。
♣
看到那位繪師的網上日記,大概是距今二十多年的事情,那位當年仍是國中生的繪師如今仍舊會畫出高質素的清新圖畫,也許還在某處寫著日記,但我所能見的,就只有她在微網誌的分享及之下與他人的互動。
鮮少有落落長的文字了。
小時候,中文作文的文字限制永遠是一大難題,也給予我一個錯覺:寫得愈長的人愈厲害。
但如今,人們追求的是言簡意賅,又或,只能對文字給予短暫的注意,故無法閱讀長篇的文字。
在通訊軟件給予朋友一大段文字,大概只會造成對方的困擾,奈何我通常都會寫很多。
愈會長期不回應的愈寫得多。
網誌是為了被閱覽而存在,原本應是如此。但因為讀者的隱形,總會寫得過於深入。
而因為讀者缺少共通的元素,又或對我缺乏理解,少不免會造成誤解、錯讀。
又或,其實讀者並不欲理解作者,只求從作者的文字找到一些作者和讀者一樣的線索,從而得到共嗚。
也許這是人類的共同特徵之一。
只求自我被理解,無意或無能力去理解他人。
多次被誤解,或;感覺到被誤解,或;擔心被誤解後,總覺得累了。
何必要說這麼多?既然最終都會被誤解。
誤解的人擅自判定他所理解為真的那一刻起,再多的說明都會被變形至適合那誤解的形狀,造成更多的誤會。
又或,也許世界就是由一堆誤解所組成的。
比如,人類死後的意識仍能尚存,也許只是誤會。
比如,人類睡醒後的意識是睡前意識的延續,也許只是誤會。
比如,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我大腦給予我的幻覺?
總之,我想這邊該差不多了。
公開文字造成的心理負擔,我不想再承受了。
至少在微網誌,還有種隱沒在人群中的錯覺。
這裡,並沒有。
只有all or nothing。
不排除有只為了滿足求知慾而去探究他人的情況
但我只是想說,為什麼我認為想被理解的人需要去理解他人。
就如一些期待被他人理解而落空,或其他緣故而封閉內心的人所言,「人類之間並不能互相理解」,「沒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也不能理解他人」。
又或某文字交流平台不時有人說的,「沒人能完全理解彼此」。
也許是真的,沒有人能完全理解他人,就如人不會飛翔,1970以前人類不能上太空。
對,就如以前有人不能上太空。
所以,如果想被理解,就先去理解他人,由自己開始創造「人類能理解他人」的世界。
人不能控制他人,但能控制自己。他人不能實現的願望,就由自己開始創造。
我是這麼想的。
也許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理解的他自己」,但我們多少能理解對方怎想,也許能理解對方思考的盲點。
當然,對方會否需要這些也不是我能左右的,但至少,對我而言,可以知道
人類會這樣子,我也可以這樣子
而且,感覺距離被理解更近一步了。
順帶一提,在我的角度,如非單純追求名利,創作本身就是自我表達,表達就是追求被理解了。
不然,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透過各種方式說出來呢?
希望被理解和被肯定是人的天性。
沒有那樣的世界就由自己開始改變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期望被人給予什麼,就在能力範圍以內成為能給予的人。
♣
但我只是想說,為什麼我認為想被理解的人需要去理解他人。
就如一些期待被他人理解而落空,或其他緣故而封閉內心的人所言,「人類之間並不能互相理解」,「沒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也不能理解他人」。
又或某文字交流平台不時有人說的,「沒人能完全理解彼此」。
也許是真的,沒有人能完全理解他人,就如人不會飛翔,1970以前人類不能上太空。
對,就如以前有人不能上太空。
所以,如果想被理解,就先去理解他人,由自己開始創造「人類能理解他人」的世界。
人不能控制他人,但能控制自己。他人不能實現的願望,就由自己開始創造。
我是這麼想的。
也許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理解的他自己」,但我們多少能理解對方怎想,也許能理解對方思考的盲點。
當然,對方會否需要這些也不是我能左右的,但至少,對我而言,可以知道
人類會這樣子,我也可以這樣子
而且,感覺距離被理解更近一步了。
順帶一提,在我的角度,如非單純追求名利,創作本身就是自我表達,表達就是追求被理解了。
不然,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透過各種方式說出來呢?
希望被理解和被肯定是人的天性。
沒有那樣的世界就由自己開始改變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期望被人給予什麼,就在能力範圍以內成為能給予的人。
小時候,其實我比起白天,我更喜歡黑夜。
黑夜沒有白天的喧鬧,多了一份恬靜。
黑夜沒有白天的清晰,多了一份神秘。
就如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愛正眼看人但喜歡看影子或從鏡子看著他人的我。
如果那時候對方投向鏡中,看向了我,那我也可以說服自己,他只是看向鏡子而投以微笑,又或作出其他我真心想做的其他行動。
不用因為他面對「我」而限制了我的行動。
只是從某個時間開始,我屈服了必須正眼看人的規則而不再以鏡看人,屈服了黑夜的危險而不願多逗留在黑夜之中。
但是那一片黑暗中,發條時鐘指針跳動的聲音,才是最讓我心安的東西。
回過神來,已經闊別了這樣的黑暗很久。
自然而然地,忘記。
回想起來時,卻是如此的溫暖。
前陣子在黑夜中看海,那是我的太陽回歸日。
在昏暗的燈光下,聽著海浪的聲音。
海洋的恐怖,在於會吞噬,那一波波的海浪把人帶進海中。
但吞噬,在另一個意義上,也可稱為包容。
就如黑暗。
任何影子也可以完全包容的黑暗。
♣
黑夜沒有白天的喧鬧,多了一份恬靜。
黑夜沒有白天的清晰,多了一份神秘。
就如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愛正眼看人但喜歡看影子或從鏡子看著他人的我。
如果那時候對方投向鏡中,看向了我,那我也可以說服自己,他只是看向鏡子而投以微笑,又或作出其他我真心想做的其他行動。
不用因為他面對「我」而限制了我的行動。
只是從某個時間開始,我屈服了必須正眼看人的規則而不再以鏡看人,屈服了黑夜的危險而不願多逗留在黑夜之中。
但是那一片黑暗中,發條時鐘指針跳動的聲音,才是最讓我心安的東西。
回過神來,已經闊別了這樣的黑暗很久。
自然而然地,忘記。
回想起來時,卻是如此的溫暖。
前陣子在黑夜中看海,那是我的太陽回歸日。
在昏暗的燈光下,聽著海浪的聲音。
海洋的恐怖,在於會吞噬,那一波波的海浪把人帶進海中。
但吞噬,在另一個意義上,也可稱為包容。
就如黑暗。
任何影子也可以完全包容的黑暗。
「當觀眾都看扁你的時候,也意味著觀眾對你掉以輕心。這是演藝圈的基本套路……舉例來說,班上有個遭受霸凌的學生,……又或者是被認為是毫無演技可言的演員,當他突然展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精湛能力時,那肯定很有看頭。」這些是最近觀看《我推的孩子》動畫第17集中,劇中的對白(字幕)。
「就算演技再差,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創造優勢。人在感到吃驚時,心理會變得異常敏感。當遭遇出乎意料的事情時,人類會基於本能將所有感官能力激發出來。觀眾在觀賞後續表演時的專注力將會提高好幾倍。」
這樣的分析才讓我了解到,有一段時期的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的情況和那到底是怎樣達成。
我其實曾經追求讓讀者有一種故事世界翻轉的體驗,甚至也曾希望讓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有這樣(正面)的感覺。
所以當時很多在進行的事情都不曾攤於陽光之下,就是希望到能夠展露的時候,可以讓所有認識我的人眼前一亮。
也可能,因為我曾經是上面引述的那種遭受霸凌的學生吧,所以下意識想重複曾經發生的套路。
但看完這一集後,才發現,要達成這樣的效果,要做的也許還要讓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掉到低點……
雖然什麼也不說秘密地進行,的確會營造出這樣的狀態就是了。
順著中元節的時機,不如順便說說原本有這樣計劃的一個角色好了。